作者 孙新寰
2018年底,进博会期间,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上海市产业地图,勾勒出了上海市未来的产业布局。
就奉贤区全区而言,主要以发展美丽健康产业为主;杭州湾开发区作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则担当了上海市未来新材料行业的主要承载地。
近年来上海市化工产业的布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,外高桥、吴泾等地区已逐步退出化工产业的发展,石油化工、化学原材料产业已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形成集聚,目前上海化学工业区已占全市4000亿化工总产值的三分之一,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到二分之一左右。
此外张江及漕河泾地区的生物医药、精细化工、新材料企业在发展壮大后,急需产业化基地来实现新产品的量产。
奉贤区的滨海部分,由于地理上连接江浙及洋山自由港的优势,辅以能源、高速公路、铁路等骨干线路,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市重要工业走廊。紧靠杭州湾,更为发展精细化工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地理基础。
先进石化材料。坚持以安全环保、集约发展为重点,升级和调整传统化工,加快培育化工新材料及其基础原料,巩固发展高性能聚烯烃、高端工程塑料、特种合成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材料;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,加快精细化工的绿色工艺和产品开发,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、微电子行业的各类化学用剂等特种功能化学品。到2020年,预期实现产值1300亿元。
上海市新材料产业企业众多,分布着547家企业。
从企业细分领域来看,上海市先进高分子材料分布着320家企业,占总企业数量的仅六成。其次是高端金属结构材料,企业数量分布着58家。值得注意的是前沿新材料有9家企业。从工业产值来看,先进高分子材料工业总产值已近1400亿元,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总产值近560亿元。
从空间格局来看,上海市打造“3+X”格局,“3”指的是上海化工区、宝山区和金山区,目前这三个区域已经有超过140家新材料企业。“X”指的是松江区、嘉定区、奉贤区、浦东新区和青浦区。从产业定位应用领域来看,主要为集成电路、新能源汽车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用、节能环保以及高端装备等领域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上海市新材料产业保持稳步发展。截至2018年6月底,全市新材料总产值达1285.61亿元,占上海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25.4%。
在国家和上海市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下,上海的新材料产业正在走向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;下一步,上海将从四方面持续扶持新材料产业。
具体来看,一是将针对细分“前沿材料、关键材料、基础材料”三大方向,各有侧重分类施策;二是将支持材料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、研发转化功能平台、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、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等四大技术平台建设,强化新材料成果转化能力;三是构建产业链对接平台和工博会新材料展两大服务平台,加强产业对接服务;四是综合运用首批次新材料、工业强基、重大项目服务、人才基地建设、新材料产业基金等政策措施,优化产业发展环境。
杭州湾开发区,依托于上海化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,已发展出以精细化工、生物医药、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专业化园区,特别是确信乐思、凯惠药业、大金等为代表的优质外资项目的入驻,大大地提升了开发区的品质。